
馬林巴琴的結構
馬林巴琴是最具吸引力的打擊樂器之一,比它的近親木琴更大、聲音更溫暖,提供柔和的打擊樂聲音。馬林巴琴起源於非洲班圖地區,19世紀在拉丁美洲經過改良並賦予其現代形狀,被認為是一種美麗且用途廣泛的樂器。
馬林巴琴需要使用四個木槌來演奏完整的和弦,而這種樂器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演奏得好。馬林巴獨特的聲音主要來自於它的結構,所以讓我們看看馬林巴的各個部分,每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更獨特的聲音。
馬林巴琴的結構
馬林巴琴由三個基本部分組成:框架、共鳴器和音桿。這三個部分是您看到馬林巴琴時首先看到的部分,也是樂器操作的核心。
框架
框架是馬林巴最重要的部件之一,有許多不同的組件,可以由木材或金屬製成,這取決於馬林巴的年齡和品質。大多數用於表演或軍樂隊使用的馬林巴琴都有金屬框架。
除了將諧振器和條形音箱固定到位之外,框架還必須足夠高,以便最長的諧振器可以無障礙地懸掛下來。如果琴架太短,較長的共鳴管可能會到達地面,影響樂器的聲音,移動性也會降低。
諧振管
馬林巴琴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共鳴器,它是從框架上垂下來的管子,通常由金屬製成。每個共鳴器對應一個條形音箱,為馬林巴琴上的每個條形提供了自己的“放大器”。
每個共鳴管的長度也與其聲音一致。
聲音的音調越低,共鳴管就越長、越寬,從而形成了樂器的形狀——橫跨馬林巴正面的共鳴器長度線的漸變曲線。一些較大的諧振器是方形的,但大多數是圓形的。
音色欄
馬林巴琴上的音桿由紅木桿組成,其長度、厚度和密度各不相同。為了實現不同的音高,馬林巴製造商會縮短或雕刻木桿底部的材料。這解釋了為什麼條形底部通常是凹形的。
當您從較低音符移動到較高音符時,條形以及相應的共鳴條會縮短。這就形成了馬林巴琴的特徵形狀,即左邊緣較長,右邊緣逐漸變寬。
馬林巴琴上的音調排列與鋼琴上的白鍵類似,而黑鍵的位置稍高,位於白鍵後面。
馬林巴琴包括以下部分,以創造出完整且有吸引力的樂器:
電線和彈簧
每個馬林巴音棒都鑽有一個孔,一根弦穿過該孔,將所有馬林巴音棒連接在一起。它安裝在馬林巴琴的框架上,音桿就位,透過彈簧連接,彈簧將琴弦的兩端鉤在一起。這有助於在琴弦中產生張力,有助於將聲帶固定到位。
導軌
由於馬林巴琴的音域為五個八度,因此框架需要額外的支撐來支撐聲帶。導軌是木製橫桿,在移動馬林巴琴時不能充當手柄。
氣彈簧系統:有些馬林巴琴框架中有一個氣彈簧,用來調整音桿的高度。